1497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准备出发,开始绕过非洲前往东方的划时代之旅。临行前,曼努埃尔一世——这位不可一世的葡萄牙王千叮咛、万嘱咐,交代他务必带回两样西方最为渴求的事物:一是香料,二是瓷器。
回顾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瓷器,更为确切地说,是景德镇瓷器,得到了西方世界近乎狂热的追求。著名学者王鲁湘认为——景德镇瓷器,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件全球性商品。
国运兴,则瓷业盛。今天,中国正经历着伟大复兴,景德镇陶瓷也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对于陶瓷人而言,如何让瓷器走出去,让文化走出去,是当下最为重要的思考。
一个陶瓷人英国之行的震撼
2016年瓷博会,“英国瓷都”斯托克城市长带着参会的当地陶瓷企业家在展馆参观,在系列胭脂红瓷器前,他们停下了脚步,表情中难掩欣喜与羡慕。随后,这几位来自英国的客人如愿拜访了这些胭脂红瓷器的主人——豐瑶·澐知味公司的创办人朱筱平,在一番热烈的交流之后,他们向朱筱平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去斯托克城看看。
那一年年末,朱筱平登上了去英国的飞机,十几天的参观,在斯托克城知名陶瓷企业的车间里、生产线上,这位景德镇知名的陶瓷人感受到的冲击与震撼,难以言表。
这其中的对比值得玩味——当英国同行看见景德镇瓷器时,难掩羡慕;而当景德镇陶瓷人去到英国以后,同样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回忆那趟旅程,朱筱平说,在那十多天的时间里,景德镇的“长”与“短”,从未有如此的清晰。
何谓“长”?在朱筱平看来,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历史和当下,都是这座城市最为傲人的优势,也是其他产瓷区羡慕却难以得到的。朱筱平解释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如果不是离开这座城市,很难感受到这一点,因为那些让人们称赞不已的每一笔、每一画,在我们看来都再普通不过,就像是一个作坊、一把椅子、一个手执画笔的工匠。
至于“短”,则是最让朱筱平所震撼的,在斯托克城陶瓷企业参观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他多次拿出手机,调出秒表,计算每一道工序所需要的时间。而结果显然让他感受复杂,朱筱平说:“他们的生产线诸如贴花、接壶柄等环节,时间都是以秒计算,有些甚至控制在10秒以内,这在景德镇,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显然,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竞赛中,景德镇的落后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正是经历了这一趟访问,让朱筱平下定了改变的决心,作为景德镇的知名企业,豐瑶·澐知味多次获得业界十分重要的荣誉,其产品多次以“国礼瓷”的身份亮相于重要的外交场合。但这一切在朱筱平看来还不够,今天的景德镇,更需要的是与国际接轨,如何走出去,是朱筱平,也是更多陶瓷人的思考。
如何走出去?如何更高端地走出去?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景德镇国有瓷厂的改制,国有化、大规模生产的历史阶段画上了句号。之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私有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是受制于诸多限制,景德镇陶瓷行业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始终未如手工制瓷这般迅速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景德镇陶瓷人开始关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更为高端地走出去。
正如朱筱平从英国回来之后所做的:尽管机器设备上的差距一时难以赶上,但优化生产流程,改变管理模式,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缩短各环节时间成本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朱筱平说,如今的豐瑶·澐知味正尝试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高端化的手工制瓷继续前行;另一方面,在规模化生产上,不断寻找突破的空间。
与此同时,朱筱平开始为产品寻找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在他看来,景德镇陶瓷要走出去,必须与“高端”这一标签相匹配,这样才能对得起中国“陶瓷母国”,景德镇“千年瓷都”的身份。
2019年,朱筱平在美国注册的公司成功落地,借助这一平台,“更高端地走出去”成为可能,朱筱平说,要让景德镇的瓷器,以高端品牌的身份,进入国外的商场、超市。同时,要以适合外国人实用的器型作为载体,加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外国人在感受景德镇瓷器的实用、精美的同时,亦能体会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如朱筱平所说:“我一生只是在不停地努力攀爬,终想一日能有幸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在瓷国的高峰上小有所成,则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