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景巷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瓷都”。千年来,因瓷成市,其老城区的每条街巷、每栋建筑都或多或少与陶瓷生产相关联,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及意义。因老城位于昌江边,拥有北起观音阁,经前街和后街至小港嘴,直抵南河口的长达十三里的陶瓷产、供、销集散地,故有“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说法,窑炉、作坊、民居三要素形成了景德镇最小的城市构成单元。

“御窑景巷”街区曾是景德镇运输码头、原料输入和陶瓷外销出口交易的核心区域,也曾是景德镇老城衰败化、边缘化的代表。如今,走在御窑景巷,眼前所见的是古色古香的商街店铺,五王庙古戏台、水龙会、北乡公所、徽州会馆等历史元素和历史建筑,无不体现瓷都老城区独特而深厚的里弄文化,可谓一街一景、一巷一品,韵味十足。

御窑景巷位于市中山北路,南起中渡口,北至瓷都大桥,全长1.1公里,占地约3.1公顷,由里弄、历史文化建筑与滨江景观带组成,文化积淀和人文元素丰厚,是景德镇老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御窑景巷的沿江带,是御窑遗址的建控地带。南宋时期,因沿河建窑、沿窑建市而形成雏形;明清时期,成为了老城区的主要运输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是昔日景德镇老城区商贸往来、人群聚居的繁华之地。御窑景巷集中反映了景德镇老城区从宋代到1949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陶瓷贸易、民俗生活和信仰、建筑、市井商业文化活动遗址形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片地域文化街区特色鲜明,是景德镇古代陶瓷生产的重要原料入口和陶瓷外销出口区,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历史上,御窑景巷倚昌江东岸形成市集,先民们逐水而居,临水而业,进行不同的商贸活动。这里串起了昌江东岸的里市渡、中渡口和对岸的三闾庙三处码头,内藏23条里弄,贯通前街与后街。先民们在这里用最原始的制瓷工具,在最简陋的环境中,做出了最精美的陶瓷,通过陶瓷之路输送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地,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发展。这里还是景德镇特色民居和传统特色商铺最集中的街区。”古镇投资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移民城市,在这个片区内,至今还保存着许多风格各异的建筑类型,弄堂中还有一些古民居、古作坊和陶瓷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传统的制瓷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景德镇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景德镇御窑景巷片区,反映了除陶瓷生产之外的大部分文化活动形态。在这里,传统生活场景、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社会组织文化、交通和商贸形态、宗教和陶瓷艺术的交融等等,都可以一览无遗,是了解和研究景德镇千年文化风情和历史变迁的入口,堪称半部景德镇文化史。如果把景德镇看成一顶皇冠,那御窑景巷就是皇冠上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

记者了解到,随着对御窑景巷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御窑景巷已经初步建成为一个传承瓷都民俗文化的商业旅游街区。老城博物馆是最为集中反映景德镇老城历史、社会文化的主题博物馆,它以陶阳十三里、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老街区愿景为脉络,串联起千年古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人们更为清晰地了解千年瓷都的制瓷历史和辉煌,领略市井风情。五王庙古戏台可以品茶、读书,看民俗表演,听小巷讲堂故事,品味乡愁,感悟人生,是见证景德镇老城独特历史文化的窗口之一。在这里,不定期举行的老码头集市是景德镇市井文化的一个缩影,游客可以走马观花地路过小摊位,翻寻独特的发现,也可与摊主闲聊,聆听无尽的回忆和故事,使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草鞋码头”。还有大顺布号、水龙会展陈馆、玉字巷2号、天主教堂、沿江步道等景点,以及客栈、陶瓷文创、咖啡、茶室、酒吧、餐饮、小吃等商业可供参观和体验。

“一片御窑景巷,半部景德镇文化史”。御窑景巷工程于2013年开工修缮建设,经过多年打造,已成为市民“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新地标。该街区先后被授予“江西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江西省商业特色街”等荣誉称号。2017年,御窑景巷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未来,随着御窑景巷里弄修缮工作的推进和完成,里弄的肌理格局将更加清晰,功能将更加完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将更加凸显,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在这里体验景德镇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