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出生的蔡昌鉴,在乐平的一小山村里长大,秀美的山野风光滋养了他的灵性,也养成了他热爱自然,淳朴本真的性情。家境贫寒的他从16岁开始就拿起了画笔,跟随著名乐平籍陶瓷美术家张景寿走进了瓷画之门,专攻花鸟。
这是景德镇常见的师傅带徒弟模式,那时的他不懂艺术,没有背景,不知道这次选择意味着什么,只想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谋条生路,改善家境。在恩师的严格指导下,他勤学苦练,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前辈艺术大家的成就,学习素描、外出写生,进步迅速,深得恩师赞赏。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在瓷艺之路上苦苦求索了三十余载春秋的蔡昌鉴,也从一名翩翩少年,步入了知天命的年岁,这是艺术创作的最佳时期。多年来,他潜心专事花鸟翎毛瓷画,其间所经过的疑惑和困顿,都化为丰厚的积淀,融入作品的一笔一画、一枝一蔓中。
景德镇的瓷绘种类无非山水、人物、翎毛(含动物和花鸟),画花鸟者众多,而善工兼写者少,蔡昌鉴在其中,已经算得上是佼佼者。他的花鸟瓷画,无论是巨幅瓷板,还是小件瓷瓶都会带有较明显的“蔡氏”风格。从最初的重工粉彩,到之后的工笔粉彩,再到如今的工兼写,风格的渐变间却始终保有着构图的精巧,笔意的流畅和色彩的和谐,他用心所造的花鸟瓷画世界可谓活色生香,已臻化境。
得之偶然,归之必然。蔡昌鉴之作以能从万千画者中脱然而出,除了天生禀赋和后天努力,更多的得益于他的勤学善思和忘情投入。不同于整日伏案,埋头临摹的画师,亦不同于功成名就,大笔挥就的名家,蔡昌鉴不甘于依葫芦画瓢、日复一日的重复某种画面,也少了世事喧哗,应酬社交的打扰,他偏居一隅,在一方斗室内,以书画为友,与鸟雀相伴,边画边学,边学边思,苦心孤诣,潜心修为,渐成气候。
“物融于心,格物致知”,蔡昌鉴性格内敛、为人真诚,长期的生活磨砺和技巧修养的积累,使得其性情也韵及作品当中。其作品单纯中透出丰富,静穆里寓含生气。他用心营造的花香鸟语的画境,雅致工丽,那是一个让心灵平复安静,幻化入禅的境界。
蔡昌鉴善于运用人文意识观照传统工艺,灵活运用国画画中的水墨气韵,来映照瓷画的人文品格,很好地融汇了陶瓷艺术的民族特性和工艺特点,形成了清新俊逸、灵动活泼的独特画风。他的作品构图疏朗新颖,笔墨浓淡有别,用笔转折有度,设色浓淡相济,富有时代的质感和生活的意趣,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蔡昌鉴“重写生,尚形神”,其瓷画花鸟作品摆脱了僵化程式,既着重对自然生态的描绘,又融入自我的感悟和意境的渲染,尤为传神,独具匠心。细致到花蕊的疏密高低,鸟雀的眼神羽毛,都仔细观察,精心刻画,用技法上的雕琢服务于作品表现小美,却与大道相通的创作宗旨。花叶扶疏,三五朵斜曳而绽;鸟雀欢悦,二三只顾盼绰影,画面中花叶的新艳和鸟雀的欢快静中寓动,情景交融,互相映衬,变化多姿。达到了虚实相生、清新灵妙的艺术效果,也体现出画者出古入新、神与物游的创造力。
他笔下的鸟或栖于松林之间,或立于山石之上,或是振翅欲飞,或是喃喃私语,件件形态各异,鲜有雷同。鸟雀羽毛尤其蓬松自然,身姿神态随气流而翻动扭转,细致入微,气韵生动,自成一格,深受瓷艺收藏家的赞誉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