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姹紫嫣红七十年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当时景德镇陶瓷是一个几乎全部停产、奄奄一息的烂摊子。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景德镇瓷业工人迅速被组织起来,陶瓷生产很快得以恢复。

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粉碎靠水碓、炼泥靠脚踩、成型靠手工、干燥靠太阳、烧炼靠松柴”,制瓷工艺传统落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中国成立伊始,为更好地发展陶瓷生产,党和政府就开始了对瓷业厂房设备的创新工作。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初步把走架式生产改成作业线生产;煤烧隧道窑逐步取代了柴窑;宇宙、为民、景陶等近代化生产厂房陆续投入使用,景德镇陶瓷生产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明显的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要发展生产力,技术设备必须更新换代。为此,党和政府对陶瓷的技术进步投下了更多的财力,为景德镇陶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十大瓷厂”是景德镇陶瓷的骨干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花重资分批改造了人民、建国、艺术、光明、红旗、红星、景兴、东风、新华、宇宙、为民共11个大中型国营瓷厂,创建了华风瓷厂。其中,新建了人民瓷厂以一条隧道窑,八条生产线为主体的青花瓷车间;宇宙瓷厂从原料、成型到彩绘包装进行了配套建设;光明瓷厂从德国雷特哈姆公司引进一条82米燃焦炉煤气的隧道窑,配套设置了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6条玲珑生产线;组建了建国瓷厂高温颜色釉瓷的烧炼成型综合大楼、红星瓷厂对美出口新花瓷的联合厂房及艺术瓷厂7层高档粉彩瓷综合大楼等等。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十大瓷厂”的现代化程度。

为了实现原料精制化,“七五计划”期间,在各瓷厂共改造原料精制车间17个,彻底淘汰了落后的水簸池工艺,全部选用先进的震动筛和除铁器,大大提高了原料精制的功效和质量。各企业还全面淘汰了瓷器质量难以保证且极易引起火灾的坑道烘房,逐步普及了成型链式干燥机,干燥时间比坑道烘房缩短了67%,热效率比坑道烘房提高2.5倍。

陶瓷辅助企业与瓷器质量休戚相关。改革开放后,景德镇重点打造了宁村、柳家湾、陈湾三个瓷石矿;为瓷用化工厂、石膏模具厂、窑具厂、耐火器材厂和陶瓷机械厂作了较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八五计划”期间,继续革新了原料标准化改造工程、高档Sic窑具改造工程、优质石膏粉改造工程、陶瓷机械厂改造工程、高档花纸改造工程。

景德镇自古以来都是烧柴窑。由于木材和环保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开始煤改柴的改革,以后逐步改为烧油、烧煤气,窑炉也由倒焰窑发展为隧道窑。“十大瓷厂”改制后,更加先进、小捷便灵的煤气梭式窑问世,目前已成了景德镇烧瓷的主要设备。至此,景德镇已经实现从烧柴—烧煤—烧油—烧气的四代能源烧制瓷器的工艺变革。

1992年后,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又投资新建了为民瓷厂高档釉中彩瓷生产线、红星瓷厂高档釉中彩强化瓷生产线、光明瓷厂高档玲珑瓷生产线和华风瓷厂磨光瓷板生产线,这些现代化设施的投入生产,使企业产品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1993年,陶瓷股份公司高档窑具厂与法国“圣戈班”集团签订了引进碳化硅窑具生产线项目,并在1998年9月顺利实现达产达标,促使企业生产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国有陶瓷企业改制后,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建立了一座国内目前陶瓷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陶瓷工厂。工厂引进世界一流的德国SAMA等静压自动生产线,以及烤花辊道窑、素烧隧道窑、高温还原隧道窑、还原梭子窑等,运用等静压成型、自动施釉,电脑控制窑炉烧成进行瓷业生产。德国、法国、日本等世界顶尖一流的高端设备、国际先进的陶瓷技术与本国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我市陶瓷制作生产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的技术进步推动了陶瓷生产的迅猛发展,景德镇陶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现已呈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良好局面,一批美轮美奂的产品如长青牌青花梧桐餐具、珠江牌颜色釉陈色瓷、福寿牌粉彩瓷、玩玉牌青花玲珑瓷、7501中南海用瓷、红楼梦十二金钗瓷、高岭牌45头西餐具米卡沙瓷等畅销国内外市场,并屡屡在国际国内博览会、评比会上获奖。景德镇陶瓷还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了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礼品单上的常用产品,为景德镇争了光,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可以自豪地说,景德镇陶瓷70年的巨大进步,铸就了瓷都千年辉煌历史中的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