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烁之光,终将熠熠生辉。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一度没有人知道15世纪中期,即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业的生产状况究竟如何。而与之相对的是,其前朝宣德和后朝成化正好是两个制瓷高峰,愈发增加了15世纪中期瓷业的神秘色彩。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那时候的官瓷产品不书年款,亦很少有官方文献记载,重要的民窑产品也缺乏断代依据,使得当时的瓷业发展情况不为人所知,甚至一度被人称为‘空白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向记者解释了瓷业“空白期”的来由。
那么,15世纪中期的瓷业究竟是怎样的呢?5月28日,由上海博物馆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以景德镇御器厂发掘出土的器物以及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为主,并向国内外26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借展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展品总数达285件,揭开了长期笼罩在“空白期”瓷器上的神秘面纱。
走入展厅,一口高65.5厘米、口径56.5厘米的“青花云龙纹大罐”便映入眼帘,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陆明华介绍,如此体量的正统传世龙缸,目前仅见上博一例,非常珍贵。1988年,景德镇御器厂曾出土不少龙罐残片,其修复的其中一件也在展览中展出。
此次展览分为“华章再现——皇家气概官用瓷”、“还原历史——御器厂出土实证”、“亦官亦民——分封藩王遗留物”、“怡然文风——质朴无华民窑瓷”四个部分,全面涵盖了正统、景泰、天顺三个朝代,首次将海内外15世纪中期的官窑、民窑代表性器物大批量集中展出,填补了相关展览的空白。此次展出的窑址出土品全部经过修复拼接,恢复了原形,其完整程度更胜以往,绣墩、瓷枕等亦是第一次以全貌示人。
据江建新介绍,“空白期”瓷器研究重回视野,主要得益于田野考古取得的重大进展。1988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旧址发现了正统朝烧造遗存,出土一批瓷器标本,其中最重要的就包括一个大龙罐碎片,可与上博传世的“青花云龙纹大罐”形成对照。2014年又发现了属于正统到天顺时期的地层,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重要瓷器标本,“空白期”的面貌逐渐变得清晰。
“我们景德镇这次展出的器物均为这两次考古发掘的成果,有的已在传世品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器物,但也有很多器物不见产品传世,如大绣墩就是这一时期的特殊形制器物,体量大,画工精细。青花瓷枕的纹饰也非常精美。”在江建新看来,15世纪中期的景德镇官窑不仅将永宣两朝遗留的烧造技术发挥了出来,更为后世成化年间斗彩烧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5世纪中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
此次展出器物除正统到天顺的皇家官瓷,以及景德镇的考古出土品外,分封藩王定烧产品和民窑瓷器也是亮点。展览的第三部分主要展出了全国各地与藩王有关的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属于15世纪中期的景德镇瓷器,这些器物有的是官样产品,但质量略逊于官窑器,有的则明显属于民窑风格。第四部分主要展出了15世纪中期墓葬出土供器和生活用品,展品有精粗两种,其中上等产品的纹样题材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制作精湛,堪与官瓷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