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唐代南窑古瓷窑址:瓷业遗存见证历史

提起景德镇最早的瓷业遗存,人们总忘不了晚唐五代生产青瓷的湖田窑、黄泥头窑和兰田窑。但经考古研究表明,荣获“全国201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乐平唐代南窑古瓷窑址历史最为久远。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它的出现将景德镇制瓷史向前推进了200年。

南窑遗址位于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的一个小山丘上,窑址东面丘陵连绵,山上柴薪丰富,小山坡上可以看到一处处隆起的脊状堆积物,这其中便有古代窑业废弃的瓷片。该遗址早在1964年由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1983年乐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该处遗址始终“藏在深闺人未识”。直到2011年10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窑遗址再次进行了重点调查。2013年,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3月至11月,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出2座龙窑遗迹、10个灰坑、1条灰沟和1条道路遗迹。其中一条龙窑遗迹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

“1号龙窑遗址长78.8米,出土了数十吨瓷片及一批宝贵的标本。窑室内多处部位保留排列整齐的原始状态的装烧坯件支座,对于了解当时龙窑的装窑量提供了重要资料,为研究南窑的生产流程、窑炉砌造技术、探索南窑的烧造工艺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史提供了依据。尤为独特的是,叠压在1号龙窑下面的另外一条龙窑,在窑床中段使用了方形减火坑的技术手法,这是以往龙窑遗迹中所不见的。”乐平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南窑所烧瓷器釉色种类较多,有青釉瓷、酱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绘瓷以及素胎器,以青釉瓷器为主。值得关注的是青釉、酱黑釉腰鼓和器型硕大的大碗器,彰显了唐代赣鄱与西域地区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窑具有支座、匣钵、匣钵盖、间隔具、火照、利头、印模等。产品的烧造采用龙窑进行,器物的装烧多数采用瓷泥衬块间隔明火叠烧、衬块间隔明火套烧,少量高档产品诸如内、外壁满釉的青釉玉璧底碗、盘采用匣钵单件或者匣钵多件叠烧。这些对研究唐代青瓷窑场的窑位区分和器物装烧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南方地区烧瓷窑炉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不仅如此,南窑遗址的遗存丰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运输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码头、陈腐池以及烧造产品的窑炉等反映制瓷工艺流程的作坊遗迹,这些遗迹保存较好,连成一片,布局井然有序,无论从整体规模还是制瓷工艺流程等方面能够再现和复原南窑唐代制瓷的真实面貌,这在以往景德镇古代瓷窑遗址考古发掘资料中是不多见的,在南方地区也是罕见的,为研究唐代南窑的制瓷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乐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南窑遗址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而且对探讨景德镇早期的陶瓷历史、探索景德镇的窑业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