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古瓷器上的“光”

釉面就像穿在瓷器身上的衣服,久而久之,衣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旧,瓷器的釉面也会产生微弱的变化。除了釉色、瓷质,光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看点。正确认识和辨别瓷器上的光泽是鉴别瓷器真伪及年代必不可少的方法。瓷器上到底都有哪些“光”呢?古玩行把它分为:酥油光、宝光、蛤蜊光、玻璃光、无光。

酥油光、宝光、蛤蜊光、玻璃光、无光是鉴定新老瓷的重要标准。因为这些光不是人造的,是古瓷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时间“修身”的,由釉内的气泡形式所影响,是瓷釉的化学成分经过各种化学物质的浸扰改变所形成的一种柔和的特色光泽。

酥油光

这种光是官窑、哥窑独有的。 这是因为石灰釉釉层肥厚,反射出的光呈酥油状态,故叫做“酥油光”,其状如蒙了层薄膜,有种温润的玉质感,并俱薄膜干涉作用的光晕,如绸缎或涂上一层水银一般,好像釉面出汗了。

宝光

在北宋以前的瓷器石灰釉稀薄,施厚了流釉,因为施一层釉,出窑时呈玻璃光,经千年岁月的衍化,这层光平和了,不再直射了,变成了亮丽的平光,俗称“宝光”。

这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温润鲜嫩、如脂如玉的光泽。具有这种宝光的旧瓷都是瓷质精良、胎釉优秀的上乘之作。

蛤蜊光

蛤蜊光多在唐三彩和唐代以后单色釉上出现,尤其是明代以前的单色釉含铅量高,千年岁月使铅元素析出釉层,形成一层光膜,是釉外光,在光的折射下呈现多种色彩。蛤蜊光是一种鲜见、奇异的美丽光,它产生于彩瓷和含铅瓷上,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会在瓷器表面产生一种膜状物。日复一日,随着“瓷龄”增加,这种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还会出现“银色釉”,但“银色釉”遇水即会褪色。

玻璃光

这种光近似于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它不同于宝光,如同玻璃质感,亮度高,倾向于外烁。具有这种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较久远、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里历经千年,依然光亮不减当年。此类瓷器尤以景德镇青瓷制品为盛。

无光

虽然它暗淡失亮,反射不出任何光亮,但也属于光泽的一种。具有这种特点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久远的旧瓷,由原来的有光变成无光大约因空气氧化及长期使用的结果。

酥油光、宝光、蛤蜊光、玻璃光、无光各有不同,它们是瓷器内在因素形成的,这些瓷器经人手打磨这几种光更显清亮,如馆藏器长期匿于库或玻璃罩内,自身有一层气垢包裹,这几种光是不清晰的。

不过,釉面泛出的光泽只能昭示该器物的新老,至于要确定具体年代,还得结合纹饰、造型、圈足、胎体等诸多元素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