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匠手造向智能化 是大势所趋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中国瓷器之美,融入了历代工匠的技艺与心血。

如今,陶瓷产业从人工生产转向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

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进陶瓷成型、施釉等重点环节数字化改造。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扶持政策加速落地,赋能陶瓷企业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的浪潮。

在景德镇邑山陶瓷智造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陶瓷产业作为现代制造业的“真容”:信号灯闪烁,机械臂伸展,智能生产设备在高速而安静地运转——从上料、成型、修坯到补水,整个生产流程全部自动化,最终瓷泥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制品。

2019年9月,该公司斥资1亿元,建设了这座年产1000万件瓷器的智能工厂。“过去,陶瓷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工操作。通过引进全球最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智能化软件,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产品的品质。”该公司总经理严豪说。

站在国内唯一的杯类自动滚压生产线前,严豪举例说,传统生产线至少需要10名工人,而在这条智能生产线上,1个工人能够操作3台到4台机器,不仅弥补了过去陶瓷产品规模化生产的短板,同时与传统生产过程相比,粉料不收缩、不变形,陶瓷产品的品相更好,优级率提高了15%左右,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

与日用陶瓷相比,建筑卫生陶瓷市场体量更大,企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对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需求更为迫切,对自动化设备制造能力要求也更高。采访中,不少企业表示,目前陶瓷生产的核心自动化设备和配件主要依靠进口,推动高端专用装备自主化是整个陶瓷产业迈向智能化发展的关键。

在建筑陶瓷产业重镇广东佛山,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从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在装备制造业深耕。在全球陶瓷机械领域,2021年全年整体市场规模约200亿元,而科达制造就做到了近60亿元,占据近三分之一的份额。

该公司新型压机总监吕国锋说,作为国内行业唯一可以提供陶瓷“整厂整线”生产设备的企业,他们以“减人增效、节能降耗、信息智能”作为专业设备研发关键词,帮助更多陶瓷企业向“无人工厂”迈进。“我们在陶瓷机械数字化、智能化这两个方向上持续探索,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在陶瓷装备这个细分领域,已具备与行业巨头一较高下的能力。”

“作为传统产业,陶瓷卫浴企业面临的招工难、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的问题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机器代人是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传媒中心主任马德隆建议行业企业尽快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水平。

推动陶瓷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能靠企业单打独斗,需要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协作、共同发力。

在湖南醴陵,近3年来,近100家陶瓷生产企业累计投入近4亿元进行了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引进安装近1100台(套)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装备。目前,醴陵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超过70%,在全国陶瓷主产区位居前列。

在广东佛山,2022年政府通过推动数字化百亿扶持政策、在广东省地级市中率先评选数字化示范标杆等创新举措,给予陶瓷企业的扶持资金总额超过1.1亿元。

在山东淄博,2022年政府出台陶瓷产业数字化提升行动计划,运用两化融合、设备购置补助、“技改专项贷”、绿色工厂等各项扶持政策,全力支持窑炉改造建设……

智能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降本增效。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已从龙头企业内部拓展到产业链上下游,日益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

2022年11月,中国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作为陶瓷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工程,这一平台集资源服务、设计创新、共享智造、品牌认证、陶瓷推广、供应链协同于一体,致力于成为陶瓷行业发展的“产业云脑”。如今,平台汇聚了超过1.5万条陶瓷资源数据,吸引了1万家产业服务商、3000余家全国陶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

长期以来,陶瓷行业缺乏能反映商品价格和生产成本变动程度及趋势的指数,这是制约陶瓷产业实现数字化的一块短板。

2022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和地方政府联合编制的“中国陶瓷价格指数”首次发布,一举改变了中国陶瓷产业缺乏全国性、全品类价格指数的局面。景德镇市瓷局副局长段雪灿说,发挥指数的“风向标”作用,能够为陶瓷企业的市场销售、生产活动提供更为及时准确、有用有效的市场信息和决策依据,这对于加快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国陶瓷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智能化改造,到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编制陶瓷产业价格指数,智能化、数字化成为传统陶瓷行业转型升级的破题之举。

杜同和说,陶瓷行业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对信息化、智能化以及先进高端新技术、装备的需求提出了新要求。未来需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陶瓷文化变活、把陶瓷产业做精,奋力跑出中国陶瓷工业发展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