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土与火的交融,记录着世界工业文明的历史辉煌,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从景德镇出发,与国同名的china(瓷器)传奇徐徐展开。千年窑火,锻造了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产瓷区遍布大江南北,陶瓷年产量和出口量稳居世界首位。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提出,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同年7月,试验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提出要培育陶瓷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陶瓷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为我国陶瓷及其他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作为我国基础雄厚、体系完备、辐射面广、享誉海内外的产业,china“made in China”的故事在新时代如何铺展?经济日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陶瓷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大而不强的现状有待改变,只有处理好“新与旧”“内与外”“高与低”“制与智”“灰与绿”的关系,才能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天工开物》有云,“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从瓷石、瓷土到烧制成器,七十二道工序只为巧夺天工,留给人间满目琳琅。
传统颜色釉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邓希平,至今仍坚持着传统技法。尽管年过八旬,工作室内,窑炉旁,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施釉、造型、烧制的忙碌身影。
57年间,邓希平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颜色釉瓷的传承与创新,她用精准的科学实验方法、超人的毅力攻克了千百年来传统颜色釉瓷生产中的一个个疑难问题,用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颜色征服了世界。“虽然配方一样、施釉人一样、窑次一样,仍有近四分之一的作品会烧坏。烧坏了就砸掉,不能让次品流入市场。”邓希平说,要烧制一个完美的高温颜色釉作品,不仅需要制作者对釉料、坯料的自然属性了解深刻,而且还要求制作者对窑火的控制掌握到位。“每件瓷器都是有生命的,我享受这种创造生命的感觉。”
刻苦研之、科学用之、艺术驭之,正是有邓希平这样的能工巧匠,接续传承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基因,才有了宋青白、元青花、明色釉、清粉彩这些耀古烁今的传世经典,才有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中国文化符号。
“是什么支撑了一座城市千年兴盛?”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吴隽认为,景德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瓷都”,最早是因为它是个工业城市,曾引领全球工业浪潮,并在不断创新中完成了陶瓷工业的技术突破,比如温度、配方等。“在传统思维中,景德镇只是个文化传承的城市,实际上更是创新的城市,是创新铸就了产业的巅峰。”
不仅仅是景德镇,时至今日,一代代匠人不断创新创造,探索陶瓷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接续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