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在景德镇最南端的小港嘴的北边,不知谁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叫龙公庙。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陶瓷工业化,市委决定改造当时的第四制瓷工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四社)。于是,就在龙公庙的南部投资建新式厂房,机械制瓷,这就是后来的红星瓷厂。1959年,红星瓷厂出席全国工交群英会;1965年,再一次出席全国工业战线群英会。同年,市委发出“学红星,赶红星,超红星”的号召。
揭火根,1939年出生,江西抚州东乡人。曾任红星瓷厂副厂长。
赵景生,1938年出生,辽宁沈阳人。红星瓷厂职工。
揭火根说:“我小时候读过几年书,开始在抚州会馆(后第七小学)读了三年,后又到邓家弄方老师家读私塾,一直读到1953年底。1954年,我随家人进了四社,我学的是利坯,拿16元钱一个月,交伙食费8元。当时有好多作坊都进了四社,生产照常是在原有的坯房里,但有点集体感了。那时,一座坯房就叫一个厂(就是后来的生产小组)。记得起初,四社有16个坯厂,后来就慢慢扩大。那时,四社的厂房到处都有,以观音堂、金家弄、纱帽墩、豆芽井这两处范围为主。入社以后,开始的坯在金家弄搭烧(金家弄有两座窑,但不是四社的),后来要挑到戴家弄来烧,也就是景兴瓷厂那边,走青峰岭、小塘街那边过来。当时,四社也有彩绘加工的地方,但能力很小。开始,办公地点在戴家上弄口北侧中山路273号,后搬到中华路13号。1955年的样子,张保贤调到四社当主任,他是老革命,南下干部,他为四社的发展做了很多事,主要是搞陶瓷机械化和破草开荒建新厂。大约1955年末或1956年初的样子,像观音堂、金家弄一带的坯房都往新厂区(现在的厂区)迁,腾出的坯房归房管局管理,改为住家户,我家就一直住在那里,直到后来拆迁了。”
赵景生说:“我老家是辽宁沈阳,父亲赵祯祥生于1904年,大概在1936年左右来到了景德镇。我是1938年在景德镇出生的。那时的景德镇邮电局在毕家下弄的口上,父亲在那里上班送信,我们家住在湖北书院(彭家下弄)那里。我读了一些书,1947年在浮师附小学(莲花塘五龙庵)读书三年;后转至第三小学(何家窊,现第六小学)读一年;再到新安小学(徽州会馆,现第一小学)读两年。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1954年5月16日,经市委介绍我到第一制瓷合作社(一社)工作,那时,一社的生产科长马少裕带我到下面去看,问我愿意做什么事。他把我带到大黄家上弄彩绘的地方。那里有刷花、洋彩,我觉得刷花比较简单,做的人也少,于是我就说学刷花。那时,刷花大王方庭和新花大王黄海云都在一社。”
“1958年7月,一社与四社合并成立红星瓷厂,转地方国营,我就进了红星瓷厂。李子桢任党委第一书记;刘凤山任党委第二书记;艾贵保任厂长。合并后,1959年全厂职工3356人,1960年5月5日,地处陶王庙口(现陶瓷弄)的烈军属瓷厂合并到红星瓷厂。1961年9月,红星瓷厂分为红星一厂和红星二厂,同年12月,红星一厂仍称红星瓷厂;红星二厂更名为陶瓷合作工厂。1969年初,建新瓷厂部分合并到红星瓷厂。”
揭火根介绍:1954年四社成立后,由于全是传统的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只能生产一般的日用瓷,上不了档次。为此,市里决定投入部分资金改造四社,以实现机械化制瓷,地点就是现在的红星瓷厂厂区。经过全社努力,终于在1955年建成了第一幢成型厂房,地址就是现大门(曙光路)的西侧,并开始把分散的作坊迁入,组成了10个成型班组,安装了7部单刀压坯车,试行机械化压坯。当设备安装后准备投产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机械压坯需要石膏模型,而生产石膏模型需要石膏粉,但市场上只有原矿石膏供应,而原矿石膏则需要经过粉碎、过筛、炒烧等过程。当时厂内又没有粉碎石膏的专用设备,大家都束手无策。这时,管原料仓库的吴道科提出买一条大黄牛,做一个碾槽,采取农村碾米的办法来粉碎石膏,使这一难题得到解决。接下来的炒石膏也是采取土法上马的办法:搭一个茅棚,自砌炉灶,一口大锅,一铲一铲的操作,就这样,石膏模型满足了压坯的需要。第一幢成型厂房虽然安排了10个成型班组机械压坯,但还只占全厂成型生产能力的30%,还有70%的成型生产能力仍然分散在四处的里弄里。通过向上级汇报,1956年又同意投入资金再建一批厂房。经过全体努力,在少花钱的情况下,又圆满完成了6000多平方米的成型厂房,把四社分散在各处的坯房基本集中起来了。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红星瓷厂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品风格,即以釉上彩绘瓷为主打产品,尤其以“玉燕”“飞鹤”牌中西餐具而名声在外。该厂研发的水晶刻花系列产品,把影青工艺和玲珑工艺糅合在一起,探索出了一种崭新的陶瓷工艺。运用该工艺生产的皮灯、壁灯、高档餐具、文具等产品广受市场欢迎;开发生产的“白玉盖杯”,采用独特的原料配方和独到的设计,饰以“红梅”“喜鹊梅”画面,成为畅销一时的紧俏产品;上世纪70年代研制开发的双层保温杯曾作为“全国工业学大庆成果”专程送到北京。80年代中期,红星瓷厂建成并投产使用了全省乃至全国首条煤气隧道窑;50至60年代,该厂是“双革”运动的全国排头兵。
红星瓷厂在1958年合并之前的四社时期,已初步实现了生产厂房的相对集中;成型生产的半机械化;生产体系的工业化。换句话说,红星瓷厂是那个时期老城区最早开创陶瓷工业化的企业,这也是后来能成为全国陶瓷工业战线上一面红旗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