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家汪野亭,原名汪平,号傅芳居士。1885年出生于江西乐平县农村,1943年病故,享年58岁。画家从小家庭贫困,祖父、叔父都在农村种田,勉强供应着画家在村里的私塾读书。私塾坐落在村庄的河边,他因为爱画画,所以每天一放学,就独个儿坐在河边,面对河景,手里拿着笔,聚精会神地画起来。天天如此,河边临近的景色被他画得娴熟。有一天,他到外婆家做客,看到外婆家堂屋里挂了几张山水画,就吵着要外婆送给他;带回家以后,就日夜临摹画,画不好就撕,撕了又画,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罢休。所以画家从小就养成了作画严谨刻苦的习惯。
画家年轻时,在祖父资助下半工半读于江西陶业学堂,毕业后,由于找不到职业,只好又回到乡村,当一名塾师度日。但他还不忘练习作画,每天教完书后,一个人就漫步村外欣赏自然景色。在当时,他习作的纸画山水,大多是从大自然环境里摄取题材的。
他一直过着塾师的清苦生活,到28岁,才离开乡村到景德镇来谋生,开始了绘瓷生涯。从此画家志愿竭尽精力献身艺术事业的伟大抱负,得到了初步的开展。
在画家创作的许多名画中,鲜明地表达了画家既继承了中国画固有的传统技法,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这种独特风貌就是,在工笔中又含有写意的笔法。一般人画国画是用焦炭墨,用笔有添有减,这就易于缺乏生动的气韵;而他则是用浓墨、淡墨,运笔功力深厚,一笔能分出五色,笔法苍老,气韵豪迈奔放,这种笔法运用到瓷器上,更显得画面气势雄伟。如他所作的粉彩山水画,烟雾飞腾,气势万千,远处高山重叠兀立于烟雨,近处江水弥漫,帆船、小桥点缀其中,充分显示了大好河山的雄伟气概,使人看了以后,不由胸怀宽阔,激发无限前进的精神。另一作品“寒江晚渡”,上面画着宽阔的江面,月色映在江水上粼粼发光,江的对岸飘着渡船,摆渡人正弯着腰在撑船。所有这些画面,都显得清新活泼,富有无穷的生命力。
汪野亭在创作上苦心钻研是一贯的,从不马虎。当他每次在创作一幅画时,都深切注意画面与瓷器造型的对称、调和,就是一座小山、一株小树,在构思时都非常细致。他往往工作到深夜,有时彻夜不眠。如在某年腊月的一个寒夜里,外面下着大雪,屋内寒气逼人,可是画家还是全神贯注地在作画。他的老伴儿也在一旁陪着他,为他磨墨。墨一会儿冻成了冰,他都不知道,一看笔,墨蘸不上,全是水,还怪老伴儿墨未磨好。待老伴儿告诉他墨已冻成了冰,他才恍然大悟地放下笔来。画家为了制作,就是病了也不愿间断,有时抱病在床不能提笔作画,还是用手指头在被褥上点划构思。这种勤恳钻研的精神,真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