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沧原名汪一粟,号黟山老农(别号桃园老农),是安徽黔县人,1895年出生,1951年去世,享年56岁。他自幼丧父,靠母亲做针线活勉强维持生计。汪大沧幼年酷爱绘画,但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笔墨,便用竹枝在地上练习。偶尔母亲给他买些纸笔,他也舍不得用,只有在确信能画好时才肯动笔。
汪大沧到景德镇后,顽强自学,对绘画兴趣愈发浓厚。成年后,他考入乙种陶业学校就读,但因家境贫困无力支付学费,只得经朋友介绍到红店(绘瓷店)画瓷谋生。此后,他白天读书,晚上画瓷,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在校期间,校方见他画技出众,便安排他一边读书,一边执教初级班,于是他不再去红店画瓷。
毕业后,汪大沧不仅擅长画山水,还能摹拟许多古代名家的笔法。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构思严谨,若情感未达成熟,绝不轻易落笔。最可贵的是,他善于深入生活、观察细节,因此所绘山水、人物、飞禽、走兽无不栩栩如生,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他的作品《田园柳溪》,画面的近处画着一带绿柳,从绿柳丛中透视过去,是一片沃野长着茂盛的庄稼,一群农民正在辛勤耕作。这幅画里的人物神情显得轻松自然,真是一幅有景有情的图画。
他的大笔头山水画法独具风格,广受赞誉。作画时,若遇得意之处,他挥毫泼墨,甚至以手指点染。画笔虽多为秃笔,在他手中却流畅自如。这种画法层层着色,近看似乎杂乱无章,但远观则玲珑剔透,气象万千,笔笔有情,繁而不腻,杂而不乱。
熟悉汪大沧的人都知道,他在旧社会饱受生活煎熬,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有一次,伪官员威逼他作画献媚,他断然拒绝,结果被关禁起来。即便如此,他始终未屈从。
汪大沧一生创作中,以解放后晚年的作品最为成功。这并非偶然。他亲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国家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风气的转变,正如他常说的:“共产党和毛主席才是真正为人民办事的。”因此,他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例如在创作《群牛》时,因迟迟未能满意,他索性搬到农村实地创作。最终,这幅画生动展现了明丽的田野风光:远处山峦起伏,田间小路上,一群耕牛缓步前行,牧童骑在牛背上吆喝。画作不仅表达了劳动生活的乐趣,也寄托了画家对解放后新农村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