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彩瓷:行将消逝的风景线

20年来最大规模的广彩展览昨开幕艺人们热切呼吁政府尽早扶持以免衰落 

  大洋网讯 据广州日报报道,昨天(5、30),在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里,十几位中老年艺术家满怀感情地聊起了广州彩瓷。他们是广州最后一批广彩艺人,而在这里开展的《当代广彩作品展》则可能是最后一次高水平的大规模广彩展了。 

  展览代表现代广彩最高水平 

  从1984年广彩评选展览之后,以“三雕一彩一绣”为傲的广州已经20年没有举办过大型的高水平广彩展。昨天开幕的这个展览收入了20位广彩艺术家的139件心血之作,大多为近10年来的新作品。行家表示,这足以代表现代广彩创作的最高水平。其中,老一代广彩艺术大师余锡培的1000件荷口瓶价值高达20万元,一面“合家欢聚”圆盘,则以独特的双面绘彩,开“双面瓷”之先河(见左图,记者王燕摄)。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如此大型的一个展览,从提出构想到推出只用了20天。珍品馆馆长谭伟彬感慨地说:“老艺人们真是一呼百应。”在采访中,广彩艺人们热切呼吁:政府要扶持广彩,不然就来不及了。 
 高剑父关山月都曾创作广彩 

  广彩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它是中国对外贸易出品的重要品种。数百年间,广彩在国际国内获奖无数。新中国成立后,广彩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1957年,广州市第一任市长朱光,将穗、港、澳三地共64名广彩工艺家召集起来,建立了广州织金彩瓷厂,恢复了广彩的系统制作。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彩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广彩的辉煌与其浓厚的岭南韵味和艺术气息密不可分。著名绘画大师高剑父、关山月、赵少昂,乃至更早的名家居廉、居巢都曾经亲自参与设计,广州艺博院、广东省博物馆现在都藏有他们的作品。 

  20年后国内将难觅广彩精品 

  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广彩同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一样陷入了低潮。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人才外流,目前,这家厂只剩下30多人,而仅存的两名设计师也将于两年后退休。据了解,虽然社会上还有一些人还在坚守广彩这块阵地,但是其中最年轻的也已经40多岁,而现在几乎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进入这个行当。有艺术家感叹,或许不久之后,要看广彩只能去博物馆了。 

  广彩面临的问题还不止于此。既是广彩艺术家,又做广彩外销生意的任斌强介绍,广彩在前些年主要出口到欧洲、美国、加拿大,现在主要转向了中东市场,这个市场越来越小了,大路货不容易出手。现在流散到国外去的广彩大多都是精品。 

  入行45年的老艺人袁智佳证实了记者的猜测,而对记者“20年后国内可能难见广彩精品”的猜测,他也表示“这是没有办法的”。他解释说,国内出价平均比国外的买家要低60%以上,不少博物馆的出价更是只有国外的三成,常常连成本都不够,因此惟一的选择就是卖给外国人。 

  恶性竞争毁了广彩 

  广彩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任斌强告诉记者,广彩现在还在用上世纪70年代的工艺,总是一个面孔。这种“不变”的结果,使得欧美市场对广彩已经没有了任何新鲜感,销路也就越来越差。 

  “多用金色,大红大绿”是许多人眼中广彩应有的特征,但几位艺术家却纷纷表示,这其实只是传统广彩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在却被无端放大了,广彩的创作只要跳出这个框框,“还是不是广彩”的质问就会随之而来。300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彩摆脱不去的一个包袱,让它在面对新锐陶瓷品种时溃不成军。 

  恶性竞争毁了广彩!著名广彩艺术家梁桂才说,创作一个大一些的广彩盘,从设计、绘图、烧制直到成品最起码要一个多月,大件作品更是动辄以年计。但在广彩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时候,“盖印”广彩大量出现,产量增加带来品质低下,广彩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 

  艺术家们呼吁,抢救广彩现在就应该着手。政府应该建立广彩研究所和博物馆,同时应该给予老艺人更高的待遇,让他们有良好的创作条件。

  小知识:广州彩瓷 

  广州彩瓷,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工艺品,大都采用我国的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丽而著称。 

  广州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广彩的彩绘工艺工序有七道:描线、填色、织金、填绿、斗彩、包金口、烧花等。(记者卜松竹)